和日本最早的渊源,是我的作品入选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田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水墨画展”,那是栗宪庭个人策划的第一个展览。之后虽然和日本艺术界的朋友也多有往来,但一直没有去过日本。开始对日本有较深入的了解还要从喜欢日料说起,我十年前就喜欢吃日料了。我爱吃日料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是天津人,从小吃海产,
所以对生猛海鲜不拒绝;再则日料食材的精美、摆盘的造型、器皿的讲究等等都很有艺术感,食材的腥味和生冷被日本艺术审美中的冷艳、典雅、精巧、清爽、柔和等因素给掩盖住了,所以每次吃日料都是眼睛和味觉的双重享受。
我第一次吃日料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纽约。纽约的很多日料餐厅聚集在像曼哈顿这样繁华的地段,这类餐厅一般是在半地下,空间不大,但极其讲究,大多都需要预定,味道很经典。直到三年前,在好友李光的陪同下,我才有机缘走进日本,很有幸第一站就是京都,京都除了博物馆和寺庙之外,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居酒屋。我们旅程的第一段正好住在老城区,居酒屋如林,周围全是古建筑,纯正的日本风味,在小巷里得到深刻的体验。面对京都老城区的古色古香,让我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东京汴梁,好像有一种《清明上河图》实景再现的感觉。后面一段住在丽思卡尔顿酒店,气息和之前区别很大,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日本人是如何保护传统以及如何接纳西方文化。丽思卡尔顿坐落在穿过京都城中央的鸭川河畔,从酒店窗户往外可以看到河中间有一些石头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石墩跳跃着过去。在日本这样一个发达现代化的国家,对传统民族风俗的保护堪称经典,在高度繁荣的都市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身穿日本传统服饰的人。在京都这一切都显得自然,不会有超现实的感觉,穿着西服革履的上班族,穿着古色古香和服的服务员,当下和过去完全可以交融在一起。
第一次去京都的时候正值深秋,红叶非常漂亮。后来又看了一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改变了我对日本的文化的许多看法。日本人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上,是一丝不苟的。但他们多了一个环节,他们有极好的变通能力和再加工能力。使得他们在寻找民族自我的同时能非常自信以及智慧的取舍外来艺术文化。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碰撞,国际化、当代西方文化艺术强势的特定时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日本民族不盲目的拒绝,认同西方文化的某些方面之后认真学习,目的是让自己的才情和优势得以体现。
第二次去日本,我们开始向日本南部旅行,当来到福冈的时候,我能明显感受到这里和京都、大阪的不同。线条更粗,民风更朴素,人和自然的关系贴得更紧。公路的一边是桅杆林立的渔船,另一边则是整齐的稻田,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在福冈人身上有双重的显现。福冈的海鲜很棒,烤牡蛎是一道风景,人们聚集到海边搭建的棚户里,喝着清酒、烧酒,烤着各式各样的海鲜。享受生活的场面,非常吸引我,不要淡忘时令节气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日本人乐于体验着季节变化带来的风景、食物。当春天樱花开的时候、秋天红叶落的时候、冬天雪岭山川的时候,日本人都会尽情的去享受这些大自然带来的馈赠。在福冈,人们生活的更顺其自然,生活节奏不像东京那么快,日本本土的道德观念在福冈这样非中心地区保留的也更浓烈一些。福冈的男人表面很刚毅,话不多但内心很温暖,和日本电影明星高仓健的性格很像。九州这边出美女,这里的女孩有一种清透的感觉,水灵灵的。
我是一个靠直觉产生灵感、创作的画家。任何一次旅行,新鲜的气氛都会对我产生很大触动,也使的绘画作品的面貌有所改变。每到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体会陌生民族整体的面貌。我们面对最熟悉的生活,往往缺乏这种敏感了,有一种木讷和迟钝,也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在日本能感到和中国的差异,但又有亲切感,不像去欧洲,会有很强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从文化传承上来看,日本是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比我们保留了更好的传统。从建筑、书法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依然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影响。看到他们用毛笔写假名片假名,我更多的看到的是他们行云流水的行笔,而不是进入文字的内容,这种形式感对我来说很重要。日本人对写意部分理解,和我们现代的理解有区别,日本人更重视笔墨的意味,放掉法度的控制,去寻找内心和自然的和谐,概括的说就是用笔墨去表达心境。
我依旧深刻的记得,在一次在福冈去熊本的途中,路过一个小镇,那天没有风,花草纹丝不动,也看不到鸟飞,日本人内心里所谓的绝对平静的感觉,突然就找到了。在这里有真实生活里也有超现实的因素,你会去怀疑眼前看到的景色是真的吗?我有一个愿望,在日本多住一段,艺术家到了一定阶段,对生活的体验,需要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自然平常的过程,这时候感觉才能注入到灵魂里。九十年代,我有一段比较闲散的时期,经常看着一棵树发呆,盯着鱼缸里的鱼游来游去,而现在对我来说,这种状态流失的太多了。很多生活细节需要慢慢细品,这些体验对艺术家来说一种滋养。因为画面里的动荡和平静都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而是艺术家内心积淀的结果,这些积淀需要艺术家认真的修为。
在日本行走一段时间之后,我有一种特别强的感觉。到了一定的创作阶段之后,艺术家想寻找生活、艺术的提炼和精到,整合以往的体验再出发。中国给我的营养很多,厚重的传统、水墨语言的修炼、多样丰富的社会现实、有血有肉的故事和面孔。但中国绘画的现状,缺一点对艺术、对品质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在日本的旅行创作,我感受到了日本民族一丝不苟、死磕到底的精神,这种朴素的率意正是我想要的。到日本之后,我们能重新整合过去的感受,隔海相望再去看我们的民族和社会生活,无论是洋为中用也好,还是借古比今也好,换一个角度,拉开一些距离,反而更容易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角色,自己文化的东西。中国地大物博,大好河山,现在从物质和精神上处于一个蓬勃上升的时期,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去好好感悟她的底蕴,自信的表现这我们的艺术和文明。
李津
2016年深秋于系岛志摩町